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有三个重点关系要素,分别是人口密度、地理、文化差异。
人口密度
我国幅员辽阔,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如果从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南)到云南的腾冲之间画一条直线,把国土面积一分为二,东边占了43%的面积却住了94%的人口,而西边占了57%的面积却只住了6%的人口。面积最大的四个省级单位(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都在西边,合计占国土面积的一半。新疆有些地区的面积比东部一个省的面积还要大,但人口却尚不及东部一个县多。
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需要成本,人多,税收收入高,成本均摊少,可实现规模收益。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行政区域的面积应该越变越小,数目则应该越变越多。所以随着古代经济中心和人口从北方转移到南方,行政区划也就慢慢从“北密南稀”变成了“南密北稀”。以江西为例,西汉时辖19县,唐朝变成34县,南宋时更成为粮食主产区,达到68县,清朝进一步变成81县。
地理
山川河流也就成了行政管理的自然边界,历史地理学家称之为“随山川形变”,由唐朝开国后提出:“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新唐书·地理志》)。所谓“十道”,基本沿长江、黄河、秦岭等自然边界划分。唐后期演化为40余方镇,很多也以山川为界,比如江西和湖南就以罗霄山脉为界,延续至今。现今省界中仍有不少自然边界:海南自不必说,山西、陕西以黄河为界,四川、云南、西藏则以长江(金沙江)为界,湖北、重庆以巫山为界,广东、广西则共属岭南。
文化差异
汉语的方言间有差异,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也有差异。若语言不通,政务管理或公共服务可能就需要差异化,成本会因此增加,规模收益降低,从而影响行政区域划分。当然,语言差异和地理差异高度相关。
方言与文化区域也会被行政区划割裂(中央的管控,平衡之道)。比如客家话虽是主要方言,但整个客家话大区被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分割。再比如有名的苏南、苏北之分:苏州、无锡、常州本和浙江一样同属吴语区,却与讲江淮官话的苏北一道被划进了江苏省。
行政区域划分带来的规模经济
对于管理一个国家来说,行政划区至关重要,涉及到政策和公共体系的搭建和管理,与之相对比的是印尼:17500多个岛屿组成万岛之国,2.7亿人里,80%生活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主族爪哇族只占人口的40%(中国汉族占91%,少数民族占9%)
这也导致了印尼的发展全部集中在了爪哇岛的几大中心城市中,经济和发展高度集中。
理解了这些因素,就能理解很多政策和改革。比如,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需要打破现有的行政边界,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无缝对接的标准化公共服务,所以就有了各种都市圈的规划,有些甚至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比如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再比如,地理阻隔不利沟通,但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政区划也可以简化,比如撤县设区。此外,理解了方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也就理解了推广普通话和共同的文化历史教育对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双轨制的城市化发展路线
- 乡镇企业和强县城工业化之路
- 中心化城市扩散,大搞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川渝、京津冀、长三角)
- 核心城市的吞并之路(北京几区的拓展,深圳扩区的发展史)后面有详细解释的
城市化发展的双轨制: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经济支柱的市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县城之间,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别会越来越大。
如何解决:
- 加强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弱化其与市区的联系
- 扩张城市,撤县设区。1983—2015年,共有92个地级市撤并了134个县或县级市。比如北京市原来就8个区,现在是16个,后来的8个都是由县改区,如通州区(原通县)和房山区(原房山县)。上海现有16个市辖区,青浦、奉贤、松江、金山等区也是撤县设区改革的结果。
撤县设区扩张了城市面积,整合了本地人口,将县城很多农民转化为了市民,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服务,发挥规模收益。很多撤县设区的城市还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这些新增人口扩大了市场规模,刺激了经济发展。
撤县设区也整合了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土地资源。随着区县合并,市郊县的大批农村土地被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 作者:Will_Li
- 链接:https://daxinex.com/article/5e4a9994-cf34-4bb6-b81b-fffc689b7c9a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